今年以來,全市兩級法院按照“融入基層、源頭治理、多元解紛、共治共建”部署,堅持和發展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,建設“優+融合法庭·法官驛站”,構建“淮上楓橋14+3”多元解紛工作機制,不斷提升訴前調解質效,有效化解各類矛盾糾紛。據統計,今年1—10月,全市訴至法院的糾紛數大幅度下降,新收民事一審案件數同比下降4.59%,呈現“雙下降”的良好態勢。
縱向重源頭,推動矛盾糾紛源頭解
消未起之患,治未病之疾。法治建設既要抓末端、治已病,更要抓前端、治未病。針對訴前調解案件與日俱增的情況,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積極探索源頭治理新路徑,堅持重心下移、力量下沉、服務下傾,于今年2月29日制定出臺《關于建設“優+融合法庭·法官驛站”的實施方案》,深度融入全市基層社會治理體系。
全市法院通過在鎮(街)村(社區)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分別建立“優+融合法庭”“優+法官驛站”,將平臺接收的糾紛先行分流至鎮(街)村(社區)進行調解,調解不成的,再由掛鉤聯系法官通過實地走訪或在線聯絡等途徑,聯合基層多元力量推動矛盾糾紛化解。截至目前,全市共建成“優+融合法庭”71家、“優+法官驛站”340家,其中專業性、行業性“優+融合法庭”5家,入駐基層單位1518家,實現糾紛分流11212件,化解糾紛13500余起。
同時,借助“優+融合法庭·法官驛站”,全市法院廣泛宣傳通過非訴途徑化解糾紛的好處和優點,通過大力推進示范訴訟、積極推廣“無訟淮安·一碼解紛(微解紛)”平臺,引導群眾使用更多高效、便捷、低成本的方式化解糾紛。
一系列有力舉措推動訴前糾紛案件數量減少,使法官有更多時間和精力開展進網格、進社區、進基層活動,加大矛盾糾紛源頭治理力度,實現良性循環。今年1—10月,法官深入基層單位參與糾紛化解1.4萬余起,走進“優+融合法庭·法官驛站”開展巡回審判、法治宣傳等活動,人民法院調解平臺基層治理入駐率達94.76%。
橫向強聯動,拓展化解途徑合力解
專業糾紛專業調,行業糾紛行業解。淮安中院今年3月25日制定出臺《關于推進“淮上楓橋14+3”多元解紛工作機制的實施意見》,廣泛凝聚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力量資源,持續拓展多元解紛“朋友圈”,以公證、仲裁、行政復議等非訴途徑解決,形成全面聯動的“大合唱”新格局。
淮安中院與相關行政機關、社會團體、行業組織研究制定聯調聯動機制,按照“有人員、有場所、有機制、有保障”的工作標準,打造涉非公企業、金融、保險、物業、醫療、家事等14個類型化訴調對接平臺和公證、仲裁、行政復議等3種非訴對接方式。
以漣水縣人民法院為試點,基層法院訴服中心整體成建制入駐基層矛盾糾紛多元化解“一站式”平臺,通過推動“淮上楓橋14+3”多元解紛工作機制與平臺深度融合,將涉及金融、物業、勞動爭議等糾紛引導至平臺,由基層組織、行業協會、行政機關、社會團體通過仲裁、公證、行政復議等形式解決,避免了大量的矛盾糾紛進入訴訟程序。今年以來,全市法院信用卡糾紛、物業糾紛、金融借款糾紛、勞動爭議新收案件同比分別下降97.39%、51.19%、14.11%、13.37%,各類調解組織共化解糾紛5500余件次,形成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的良好氛圍。
內向提質效,助推調解案件快速解
調的是矛盾糾紛,解的是民意民心,訴前調解的質量常常決定案件能否最終走上訴訟程序。淮安中院立足職能,強化對訴前調解特別是訴前調解的主渠道——線上調解的規范化管理,在推動訴前調解提質增效的同時,發揮線上調解“風險過濾”效應,推動矛盾糾紛排查與訴前調解分流相結合,讓訴至法院的案件進一步減少。
對線上訴前調解案件,要求規范制作調解筆錄,經當事人和調解員確認署名后歸入調解卷宗,并同步完整上傳至調解平臺。深入開展訴前調解案件事項交叉評查,對存在訴前調解工作不規范的基層法院,提請由淮安中院主要領導、分管領導約談“一把手”,責令限期整改落實。加強調解期限管理,對123件超期限案件,向基層法院發出督辦函,限期7日內立案受理。
由于多元解紛立體網絡的建立,訴前調解案件隨之減少,這使得駐院人民調解員肩上的擔子相應減輕。他們有更多時間投入工作,調解質量顯著提升,調解后現場兌現案件明顯增多,涉調解案件投訴明顯減少。
與此同時,淮安中院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,強化線上訴前調解數據分析研判功能,將排查出來的矛盾糾紛隱患,及時告知“優+融合法庭·法官驛站”的掛鉤法官或相關行業組織,通過多元解紛機制實現訴前調解分流,努力讓各類小問題、小矛盾化解在萌芽、處置在前端,推動基層治理與多元解紛雙向互動、同頻共振。
關鍵詞:
營業執照公示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