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云樓的景點簡介是什么?
蘇州閶門內鐵瓶巷,曾有一所大宅院,名曰過云樓。過云樓是清代怡園主人顧文彬收藏文物書畫、古董的地方。在1993年干將路建設工程中,過云樓得到了照原樣全面的復原和修繕。樓前庭院除疊筑假山花壇外,還種植名貴花木,保持了硬山重檐,門窗古雅、雕刻精細的建筑風貌。
![]()
過云樓以收藏名貴書畫著稱,享有“江南第一家”之美譽。但是顧氏卻對家藏善本書籍秘而不宣。為何這樣,今人無從知道。但也就是這樣的一條家規,使顧氏藏書大部分得以流傳至今。從這一點來說,顧家的藏書是幸運的。最有趣的是,民國時期,顧鶴逸的朋友傅增湘先生曾要求借閱藏書,主人礙于情面,同意其在樓內觀書,但附加了一個十分苛刻的條件,看書時不能帶紙硯抄寫。于是傅氏每天觀書數種,歸而記其書目,寫成《顧鶴逸藏書目》,發表在《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》第五卷第六號上。根據傳說,過云樓里面有一個密室,顧家的古籍善本就是放在這個密室里的。
顧氏保存的善本都極為完好,整潔如新,宋本紙張潔白,字大悅目,確實是藝術珍品,重要的文化遺產。在2005年春季嘉德全國古籍善本拍賣會上,過云樓所藏近 500冊流傳有序、保存完好的珍貴古籍,包括40冊流傳800年罕見的海內孤本宋刻《錦繡萬花谷》,以2310萬元的價格被一神秘買家整體買下。蘇州圖書館也曾設想使該批古籍重返蘇州,可是最后由于經費難以籌集,只能放棄。
蘇州私家藏書聚散無常,但流傳有序。所謂“物聚必散,久散復聚。”即多個藏書家的藏書散出后,由一個當地藏書家獲得。顧氏所藏古籍,大多來自蘇州藏書家散出的圖書。上世紀七十年代版本目錄學專家謝國楨曾看過顧氏部分善本,他認為過云樓有相當一部分藏書來自莫友芝的家藏。同時,據顧氏現存書籍中印鑒考索,有吳平齋、潘志萬、沈樹鏞、劉履芬、史蓉莊等人的藏書散出,被顧氏整批接收,納入過云樓收藏。
考察顧氏藏書,應追溯到顧文彬。顧文彬雅好書畫收藏,又喜收藏鄉邦文獻,在他的《過云樓書畫記》中就記錄有明祝枝山的《正德興寧縣志》稿本以及東林五君子的詩札手跡等。他希望這些家藏舊抄能“益吾世世子孫之學”并“后世志經籍者采擇焉”。祖上幾代人收藏不輟,流風綿延,至顧鶴逸而發揚光大。《吳縣志》云其“好版本之學”,“宋元舊槧及老輩遺著,悉懸金求之。”
過云樓藏書的傳承曾數歷驚險。先是清末民初時,日本專門研究中國古籍版本的島田翰在經濟財閥支持下,眈眈于過云樓藏書,但未能得逞。抗戰時期,為避戰火,過云樓曾將八百余部藏書陸續轉往滬上租界。“文革”浩劫中,顧氏過云樓亦被查抄,后查抄物歸還了顧氏后人。上世紀九十年代初,南京圖書館購得顧家藏書共541種,現辟出專室陳列保存。過云樓藏書如今已分屬各處,然而顧氏幾代人歷經150余年風雨滄桑,保存下來的珍貴文物,畢竟傳到了今天。
過云樓的歷史溯源是什么?
蘇州閶門內鐵瓶巷,在過去曾經有過一所大宅院,名為過云樓。它不僅以布置精巧的庭園——怡園而著稱,同時更以貯藏了大量書法名畫、版本書籍而名重于世。過云樓藏書源于何時現已不可考,但從清道光年間樓主顧文彬給其子的信中可以得知,早在150年前,過云樓就已經有了圖書古籍的收藏。到了清末,過云樓在顧鶴逸的手上不僅成為書畫收藏上千幅的藏畫樓,同時也成了集藏宋元舊刻、精寫舊抄本、明清精刻本、碑帖印譜800余種的大型藏書樓。
過云樓及怡園舊址原為明代吳寬所有,清代同光年間被曾任道臺的顧文彬購置,重新修建。由于城市建設,宅邸前半已成馬路,現在臨街處即是原來庭院深處的藏書樓。怡園本為過云樓私家花園,乃蘇州眾多園林之一,現已開放。內中多名人如翁方綱、顧文彬、顧廷龍等題字,翁方綱嘉慶癸亥所題“石聽琴室”,并非因怡園而作,系顧文彬后見翁氏題詞切合庭園布置而摩寫,并跋曰:“生公說法,頑石點頭;少文撫琴,眾山相應。琴固靈物,石亦非頑。兒子承于坡仙琴館操縵學弄,庭中石丈有如傴僂老人,作俯首聽琴狀,殆不能言而能聽者耶?覃溪學士此額,情景宛合,先得我心者,急付手民,以榜我廬。光緒二年歲次丙子季冬之月怡園主人識。”室內古琴撫然,室外湖石嶙峋,表達主人雅趣且超然之情懷
關鍵詞: 過云樓的景點簡介是什么 過云樓的歷史
營業執照公示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