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秋節為什么要吃月餅?
![]()
中秋有著團圓的寓意,最初的月餅是用來祭祀月神的供品,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相結合,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征。在中秋佳節這一天,天上的月亮又圓又大,十分明亮。而最傳統的月餅是圓形的,寓意著團圓、美好,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祝愿。慢慢流傳至今,便有了中秋佳節吃月餅的風俗習慣。
相傳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于元代,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共同的飲食習俗。時至今日,月餅的品種更加繁多,風味因地各異。其中京式、蘇式、廣式等月餅,為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愛。
中秋節的歷史由來是什么?
中秋節的歷史由來:“中秋”一詞,最早見于《周禮》。根據我國古代歷法,農萬八十五日,在一年秋季的八月腫旬,故稱“中秋”。-年有四季,每季又分孟、仲、季三部分,因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,故中秋也稱為“仲秋節”。到魏晉時,有"諭尚書鎮牛淆,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”的記載。直到唐朝初年,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?!短茣谟洝?記載有"八十五中秋節”。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,至明清時,已與且名,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-。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。
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,是傳統的中秋佳節。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,所以被稱為中秋。在中國的農歷里,一年分為四季,每季又分為孟、仲、季三個部分,因而中秋也稱仲秋。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,更明亮,所以又叫做“夕”,"八月節”。此夜,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明,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。遠在他鄉的游子,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。所以,中秋又稱"團圓節”
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:農歷八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,各家都拜土地神。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。
中秋節的傳說
1、吳剛折桂
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,有五百多丈高,下邊有一 個人常在砍伐它,但是每次砍下之后,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。幾千年來,就這樣隨砍隨合,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。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,是漢朝西河人,曾跟隨仙人修道,到了天界,但是他犯了錯誤,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,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事,以示懲處。鉑詩中有“欲斫月中桂,持為寒者薪”的記載。
2、元璋與月餅起義
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。當時, 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,紛紛起義抗元。先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。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,傳遞消息十分困難。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,命令屬下把藏有"八月十五夜起義”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,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,通知他們在八十五舊晚上起義響應。到了起義的那天,各路義軍-齊響應,起義軍如星火燎原。
很快,徐達就攻下元大都,起義成功了。消息傳來,先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,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,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,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"月餅”,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。此后,“月餅”制作越發精細,品種更多,大者如圓盤,成為饋贈的佳品。以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。
關鍵詞: 中秋節吃月餅 中秋節為什么要吃月餅
營業執照公示信息